论坛回顾 2023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胡钰成发布时间:2023-06-26浏览次数:10

论坛回顾 | 2023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2023513-14日,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顺利举办,来自全国26所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嘉宾和青年学者出席论坛。

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2021年,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长三角地区共13家高校相关学院和博物馆发起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为进一步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三角青年论坛的主要发起方和参与方代表,在会前倡议成立“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联盟”,并建立了相应的章程,强调继续办好长三角青年论坛,搭建专业学术平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东华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的《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论文集·第一辑(2021)》也在此次论坛精彩亮相。


《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论文集·第一辑(2021)

王乐 主编

东华大学出版社


本次论坛以“丝绸之路上的装饰艺术与文明互鉴”为主题,旨在发掘丝绸之路艺术史研究的新生力量,进一步促进长三角青年学者在丝绸之路艺术史领域的学术交流。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34所高校和博物馆单位的78位青年学者的投稿,经专家评审遴选出41篇论文,在论坛上分为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进行宣读。本次论坛特邀专家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谢继胜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崔荣荣教授。


开幕式

开幕式上,论坛专家代表荣新江教授、江南大学张影陆副校长、教师代表东华大学王乐教授、学生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陆一同学共同为联盟揭牌。

 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联盟揭牌仪式


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影陆在致辞中首先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接着介绍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学科特色与近年成果。她表示此次论坛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助推文化自信,可有效促进丝路文明的传播交流,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她认为长三角青年论坛是交流的平台,也是发掘培育研究新生力量的重要平台,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青年学子的成长,也进一步加强专家学者的交流互通。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首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在东华大学的隆重举行,肯定了首届论坛的成果佳绩,借此期望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也可获得圆满成功。他介绍,今年大家在美丽的江南大学迎来了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本届论坛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江南大学)承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东华大学期刊中心、东华大学出版社、《服装学报》编辑部协办。接着,他简要介绍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这是一个以敦煌吐鲁番保留的文物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与多学科相互关联的一个学术团体,一直致力于推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推进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资料交换、互通信息合作研究。他指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丝绸染织服饰的设计和生产的主要区域,长三角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也是从事丝绸染织服饰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中心,在许多方面引领着学术的潮流,也相信本次论坛一定会推出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推出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论坛



第一阶段: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费泳教授


总论坛第一阶段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费泳教授主持,5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3位导师进行了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研究》副主编宋炀发言的主题为“海上丝路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晶:朱伊花布与法国纺织工业革命”,她对法国纺织工业革命历程、朱伊花布特点与成就、朱伊画布设计管理与营销等进行了梳理,并揭露了现代设计的本质。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欧佳关于“含利颺颺:汉晋瑞兽“舍利”应名“含利”考——兼谈世俗艺术中的舍利形象”的发言,结合古典文献和出土实物,从“舍利”与“含利”之辨、“含利”名义小考、世俗艺术中的“含利”形象考察三方面做了细致研究。


东华大学徐蔷发言题目为“法隆寺紫褐地兽面纹锦所见南北朝时期中日丝绸艺术交流”,她围绕三种紫褐地兽面纹锦概述、单独纹样与南北朝装饰图案的比较、纹样分析和组合纹样、三种兽面纹锦产地探源几方面展开论述,并总结出南北朝美术常见图像与法隆寺三种紫褐地兽面纹锦图案之间存在基于考古学材料可追湖的渊源关系,是南北朝图案艺术对日传播的实例;其丝绸图案可能与南朝有关,对于研究南朝丝绸和南朝对日交往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杨静关于“伊尔汗国(1256—1335年)的龙纹研究”的发言首先对伊尔汗国的核心领域和地理环境做了简要分析,接着重点论述了13世纪中期之前的龙纹特征、13—14世纪中国龙与波斯龙的区别、中国龙融入伊朗视觉系统的途径与目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张婧楠发言主题为“‘异托邦营造’:丝绸之路视阈下西方“中国风”研究(16世纪—18世纪)”,她探讨西方对于中国风的异托邦营造,结合画作和纺织品从西方中国风的传播背景和传播依据、外销品中的异托邦营造、异托邦视域下的中国风三部分展开论述。


第二阶段:


总论坛第二阶段由费泳教授主持,5位学者进行了发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谢继胜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崔荣荣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苏州大学张蓓蓓的发言“传承有绪与和合共生:妈祖塑像制作技艺及区域比较”从“一个人、一件物、一条线、一点悟”出发,讲述福建地区妈祖故事及其与天津、山东等地塑像的对比,强调要把民间优美的雕塑介绍给大众,要引导更多人来欣赏、关注这艺术上的瑰宝。


中国美术学院陆一发言的题目是“北朝‘覆头裹背式’僧服流变及与禅修实践的关联性”,她列举了古印度近似形象及西域禅修比丘像,敦煌与云冈石窟中的“覆头裹背式”僧服形象,东魏北齐“覆头裹背式”交领僧服,分析了禅修与“覆头裹背式”僧服的关联。


浙江大学张雨晴关于“西喜马拉雅地区佛教艺术中的中亚装饰元素——以拉达克阿奇寺为中心”的发言介绍了西藏与伊斯兰世界最初的连接,讲解了中亚地区卡巴长袍服饰在拉达克地区的流行,中亚艺术多色织锦正切园装饰在拉达克地区的出现,萨珊艺术中狩猎场景圆形雕饰在拉达克地区的呈现,并探究出现这些文化关系的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宋艳玉的题目是“女妖、战神、武士与魔军:降魔成道图中‘腹有颜面’魔军溯源”,她首先将早期佛经中对魔军形象的描述进行整理,接着对中印早期降魔成道图中的“腹有颜面”魔军、降魔成道图中“腹有颜面”魔军溯源作出分析,最后对社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潮、工匠艺术家们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总结。


中国美术学院陈苇怡关于“唐诗中‘猩猩血’色名考辩”的发言提出“文化的色彩,色彩的文化”,她认为,唐代是中国古代东西文化大融合的流行时期,《全唐诗》中色彩词的研究也是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来丰富唐代色彩文化研究的切入点之一,用这些色彩的人物意象处于何种社会阶级等信息也能被顺应传递出来,形成了中国传统色彩中一种独特的色彩含义意象化现象。



服装组分论坛

第一阶段: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王乐教授


分论坛第一阶段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王乐教授主持,4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上海大学美学院讲师周方关于“说衣解‘衽’”的发言表示“衽”是古人制衣从窄小走向宽博,从简单原始制衣转化为盛服制作的重要制式变革,是我国古代制衣思想及裁制技术的重要突破。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邢乐的演讲题目是“礼制变迁视域下唐代女子服饰胡化风尚管窥”。她通过文献、图像及实物等资料,考鉴唐代女子服饰借用、模仿、选择性接受以及摒弃胡化风尚的过程,探讨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融合与变化所呈现的不同面相。


故宫博物院温少华关于“明代贴里形制考析”的演讲表示,贴里作为蒙元服饰遗存,在明代屡禁胡服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她通过对明代贴里遗存的对比分析,并结合苇子坑明墓出土2件贴里新探,对明代贴里形制及变迁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


新疆大学葛梦嘉关于“扎滚鲁克墓出土菱格纹斜编带编织技术考释”的发言通过对新疆本地区民族学中现存传统编织技艺的调查分析,实现样本组带的复制。她认为,双层斜编表里换层技术在汉晋时期西域已有广泛使用,多用于编织窄带作为衣缘处装饰或连缀缝合作为服用装束。


第二阶段: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牛犁教授


分论坛第二阶段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牛犁教授主持,4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苏州大学杨静关于“马家塬战国墓地M18出土服饰的多元文化因素研究”的发言展示了东西方艺术的碰撞。她提到该墓主腰部装饰了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动物风格造型的腰带饰件,并将中国的凤鸟纹与此结合,这展现了欧亚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胡霄睿关于“东方缂丝与西方缂毛的起源时序与成因探析”的发言探讨了东方缂丝起源时间晚于西方缂毛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同时她表示,随着东西方纺织技术的不断交流,中国缂丝在千百年来工匠们生产创作的积累中不断精进,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攀至另一座高峰。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韩旭辉的发言题目是“寻找敦煌文书中的番锦五色鸟”。他推测都兰墓地出土对雉纹锦应是受到陵阳公样影响的中亚织工所造,雉鸟可能是敦煌文书中的五色鸟。吐蕃番锦所见五色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鉴的结果。


浙江理工大学刘春晓关于“从模仿到孳新:中晚唐丝绸中团窠动物纹的演变及成因分析”的发言以团窠动物纹样为研究样本,通过收集大量资料,总结团窠动物纹样题材、结构、排列特征,从制度风向、工艺革新、文化交融与文艺作品方面,归纳并分析中唐前后装饰纹样巨变成因。



工艺组分论坛

第一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晶教授


分论坛第一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晶教授主持,4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谢继胜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苏州大学鲍月的发言题目是“粟特木雕装饰艺术中的多元文化因素研究”。她将从历史背景、造型特点和图案表现等方面出发,结合考古发掘的实物、以及相关文献,对粟特木雕装饰艺术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究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和贡献。


上海大学宋天颐的发言题目是“山东北齐墓室壁画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信息研究”。她表示,山东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和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山东承载了国际文化交流枢纽的作用。该研究可以厘清壁画中与丝路相关的信息,挖掘背后深层的社会及文化影响。


苏州大学余兰关于“摹仿与挪用——清代缠枝纹与莫里斯图案比较分析”的演讲结合了18-19世纪时代背景,采用图像及文献考证相结合方法对清代缠枝纹和莫里斯图案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图案的题材、构成、寓意、色彩和载体不同方面比较分析两种纹样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点。


中国美术学院杨添关于“斯坦因所掠敦煌绘画英国临时展览(1910-1914年)初探”的演讲聚焦了斯坦因前三次探险所得到的绘画的临时展览,于大英博物馆的指挥下,在191019111914年展出。这三次展览处于敦煌研究初期,此时敦煌研究刚进入公众视野。


第二阶段: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毛秋瑾教授


分论坛第二阶段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毛秋瑾教授主持,4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谢继胜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东华大学李坤航的发言题目是“亚欧织物图像中的龙尾狮纹样及其源流”。她试图通过亚欧纺织图像与古籍文献分析龙尾狮这一合成兽的源流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表示龙尾狮的具体组合、造型和象征意义与狮和龙所处的文化语境有着直接联系。


南京师范大学汤玉欣的发言题目是“科罗曼多漆屏的中国源流与海外传播”。她表示,随着中西交流的加深,科罗曼多屏风在装饰内容上逐渐出现了欧洲主题。从进口中国物到模仿中国风,科罗曼多屏风在 17-18 世纪欧洲“中国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苏州大学任政的发言题目是“中古时期丝绸之路莲花纹瓦当的流变”。他以中古时期的丝绸之路为研究背景,通过时间地域角度分析莲花纹瓦当的发展演变,认为丝绸之路对莲花纹瓦当的影响主要涵盖了“佛教艺术”与“装饰风格”两个方面。


苏州大学黄安娜的发言题目是“唐代摩羯纹图像考论——以鲤鱼形摩羯纹和龙鱼化摩羯纹为例”。她综述前人对摩羯纹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图像分析与历史语境相结合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摩羯纹本土化的过程中,成熟于唐中期的鲤鱼形摩羯纹是最早融入本土文化的摩羯纹。


服装组分论坛


第一阶段: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徐铮


本阶段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徐铮主持,4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茅惠伟的发言题目是“交流创新之下的元代织金锦工艺”。她表示,织金锦一方面吸收了西域织金的特色,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用金技艺,并且在两者基础之上,出现了结构创新、纹样融合的织金锦,从而使织金工艺更为发展,成为文明互鉴的一个重要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大玮的发言题目是“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扎经染色织物技术考证”。他以青海都兰热水 2018 血渭一号墓出土扎经染色织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对其进行织物结构、纤维特征进行观察、分析。


中国丝绸博物馆杨汝林关于“从龙凤虎纹绣看先秦绣品中凤纹的流行与传播”的发言表示,凤凰作为图腾,楚凤在刺绣作品中出现时形象较高大且神圣,从艺术形态上代表了楚人的文化与崇拜,这种美学被长江流域的先民所接受并广为流传,最终通过丝绸之路传播。


苏州博物馆金怡的关于“浅析虎丘塔出土残绣片”的发言表示,现在用高清摄像机镜头观察苏州城西虎丘塔的若干绣片绢经袱的质地、绣片的针法、锦包竹帘经帙的制作、金涂塔绢袱的工艺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也从一个侧面看到千年前的苏州工匠精湛的技艺。



第二阶段: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樾


本阶段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樾主持,4位青年学者进行了发言。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宁夏大学胡亦博的发言题目是“何谓‘胡帽’——敦煌壁画中‘胡帽’概念考及其北朝‘胡帽’的嬗变”。他将胡帽分为广义与狭义,敦煌壁画中呈现以广义“胡帽”为主。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典故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帽式两个角度来探讨胡帽的溯源。


东华大学张清蓉关于“明代杂宝纹及其在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传播发展——以明代丝绸经面为研究中心”的演讲表示,明代丝织品上的杂宝纹伴随世俗化审美的兴盛,多选取财宝类等八种宝物以寄托富贵荣华的愿景,而日本、朝鲜半岛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将这类吉祥纹样吸收并在当地有所发展。


浙江大学钱莹莹的演讲题目是“《八公图》服制形象研究——兼谈丝路服饰在古画鉴定中的运用”。她主要对此画的服制形象进行了再次探讨,通过对敦煌石窟等地的墓室壁画等丝路艺术中丰富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八公图》中部分服饰礼制至宋才出现,故此画应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唐画。


福州大学杨迎熺关于“1920世纪中国牡丹纹在海丝沿线的传播与特征研究——以海峡华人服饰为例”的演讲表明,中国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媒介与东南亚沿线国家展开文化交流。海峡华人服饰一方面与中国服饰文化体系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为适应当地社会生活演变成为新的风貌。


佛教组分论坛


第一阶段:

 上海大学文学院陈菊霞教授


 佛教组分论坛第一阶段由上海大学文学院陈菊霞教授主持,4位学者进行了发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谢继胜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上海大学陈莹的演讲题目是“中古时期敦煌写本《佛说父母恩重经》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她提出,以往对于《佛说父母恩重经》的研究将本文与写本的物质属性割裂开了,该文试图将写本视作艺术史,追问这些写本作为生产制作和使用的物件所具有的社会与历史地位。


南京艺术学院樊雪崧的演讲题目是“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帝释窟说法”佛传图像新辨——“难陀出家因缘变”献疑”。他通过对照《中阿含经》《杂宝藏经》等书的经典细节,分析此图可能是在“梵天劝请”图示的基础上,增添多种特别叙事元素,发展出的帝释窟说法图像。


南京艺术学院刘加全的演讲题目是“唐初洛阳地区优填王像风格来源新探”。他首先对优填王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学术省思,并对风格溯源研究面临的困境作了深入剖析,并进一步推测六世纪东南亚堕罗钵底风格的倚坐佛像或许正是中国洛阳地区优填王像风格的直接源头,二者有着紧密的艺术关联。


山东师范大学杨子墨的演讲题目是“从天竺到中土:北凉石塔设计的文化重构”。她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北凉石塔的形制、造像与铭文关系,试图厘清北凉石塔设计制作的源头与演变,这既具有早期丝路佛塔营建的地域特性,又具有佛教文化发展的普遍意义。



第二阶段: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何振纪副教授


分论坛第二阶段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何振纪副教授主持,3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谢继胜教授2位导师进行点评。


学者展示与汇报


湖北美术学院陈越的演讲题目是“福州城门山造像与早期地藏三尊图像”。他表示,福州城门山造像长久未受到学界关注,但经过研究发现其展现了宋代地藏神僧化的趋势,对我国宋代地藏信仰发展与图像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翦璐的演讲题目是“南北朝以香炉为中心佛座组合图像研究 ——以邺城地区为中心”。她着重探讨了南北朝以香炉为中心佛座组合图像的形成、发展及成因,并特别分析了东魏北齐时期邺城白石佛座上供养香炉组合图像的典型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李文平的演讲题目是“安徽当涂‘天子坟’出土金质飞天与‘孙吴飞天’样式”。他表示,吴晋飞天主要受到古代印度巴尔胡特佛塔、桑奇大塔及贵霜秣菟罗造像中飞天像的影响。吴晋飞天图像志对十六国及北朝早期飞天图像产生了较大影响。


导师点评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谢继胜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等4位导师分别对宣读的论文进行了点评。


 导师点评


 导师们指出:在丝绸之路的话题下关注艺术史,最能体现文献、考古和艺术眼光的三者结合,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说明了目前青年学者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导师们认为:论坛发表的研究资料都很丰富,其中还不乏有大量新的资料被收集和整理。部分论文的分析逻辑链条严密,具有很深的功底。部分论文的研究角度很新颖,对于提出的问题有独到的看法,表现出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创新意义,这对于学界相关研究方向的进展与突破有着一定新的启发。

 导师们建议:青年学者总体还需要在题目范围、论证逻辑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加强训练,在研究时应更加注意全面探索和研究对象所处的背景。此外,在对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对应作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实物的属性,还应将大小、年代等问题都列入比对范围,以此得出更全面的研究结论。

 总之,导师们对论坛上发表的论文的广度、深度、创新探索和质量水平表示了肯定和赞赏,并对青年学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表达了殷切的期待。


闭幕式


2023514日,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闭幕式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举行。特邀专家代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谢继胜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费泳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崔荣荣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教授,以及来自全国26所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嘉宾和青年学者出席论坛闭幕式。

 闭幕式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牛犁教授主持。牛犁教授感谢各位特邀专家及学术顾问的大力支持,并对论坛未来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作出展望。

 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


 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发言。赵丰教授表示,本届论坛把不少小众的题目放在宏大的丝绸之路视野下讨论,值得大家共同去交流和思考。首先,长三角地区的学术研究需要这样的平台,特别是研究丝绸之路艺术史等相关内容需要更大的视野。其次,打造这一论坛是希望培养学术新秀并公布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希望每届论坛通过出版文集、发表论文或其他各类途径,把论坛和论文集的质量越做越好。最后,希望论坛能够可持续下去,得到各位同学、老师、个体及其所在机构支持,也欢迎新的长三角或更多相关机构来支持和维护好共同的论坛。他也衷心希望“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能够一届接着一届做下去,办成真正的长青论坛,平台只有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交流和批评,才能更好实现创办时的初心。

 闭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