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直播预告 | 贺阳教授:极简心像——“一方布”中国传统服装结构设计研究

发布者:胡钰成发布时间:2023-06-26浏览次数:48





嘉宾介绍



 贺 阳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原馆长,北京服装学院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北京博物馆学非遗(工艺美术)专委会主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服装总设计师,设计完成国家航天任务“神七”“神九”“神十一”“神十二”宇航员舱内工作服睡袋包、地面保暖装置。近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服饰传统中的“节用”与“慎术”“人与物”“器与道”之间的关系,从传统服饰造物思想与方法出发,研究当代中国服饰创新设计,寻找中国当代服饰设计的传统线索与当代实践。



学术主持



 贾玺增

 贾玺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专业委员会理事委员,全国考办艺术类专业规范和审定专家,国家精品课程“中国服装史”主讲教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中国服装史”主讲教师,清华大学《中外服装史》优秀教材作者,国际知名慕课EDX平台、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国服装史”主讲教师,《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服装设计师》编委、《流行色》编委,“‘华夏衣裳’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学术论坛”学术策划与召集人。研究方向为基于传统文化的服饰创新设计,国际流行时尚系统与趋势,时装品牌运营管理。



讲座内容


贺阳老师寄语



 从2013年开始,贺阳教授和学生多次赴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传统服饰田野考察,对民族服装的结构和制衣技艺、传承模式进行调查。基于出土传统服饰的研究和复制,我们发现其中有高度的相似性。

 “节用”和 “惜物”的传统思想贯彻其中,是中国日常服饰设计的本质特征,具有鲜明的识别性。“节用”的古意是节省费用,按时节利用,节用就是爱民。这种思想体现在服装结构中就是简单、易制作,具有普适性。这种传统的制衣方法,在如今的少数民族中还在传承着。

 中国传统的制衣方法,以不同比例的矩形面料拼接而成。不裁剪或少裁剪面料制作衣服,就能达到满足人体需要的立体的效果。这种看似简单的衣服不仅好看、好穿,适应性还特别广。

 同样结构的衣服,通过交叉、缠绕、系带,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塑造。高矮胖瘦、男女都可以穿。这种衣服再加以不同的装饰搭配,即可以完成族群、性别、婚否等区分。

 朱子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乡村妇女织出一块布料尚且不容易。更何况,一块布还要经过种棉、种麻、捻线、纺织、染色等多道程序。那种舍不得裁剪布料的心情也就能理解了。简单的方法使得制作衣服变得容易。技艺门槛低,一个普通女孩都能够迅速掌握。这是先人留下的方法,有效、可传授,具有普适性,同时更蕴含祖先的仁厚与慈悲。

 结婚后的女人要负责解决所有家庭成员的穿衣问题。简单易用的制衣方法很重要,能减轻女性的日常劳作的压力。这种简单的技术一旦被掌握,又有极大发挥的弹性与空间。聪慧的女性可以在技艺熟练的过程中,发挥想象,从而将技艺精进到更高的境界。

 从传统服饰造物思想与方法出发,研究当代中国服饰创新设计,我们以期展现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文化内涵,传承中国服饰文化、了解中国女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