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2024年第七届「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论坛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1日,为期两天的第七届“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论坛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承办,东华大学出版社、东华大学期刊中心、上海信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玺增学术策划,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师生代表以及服饰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场服装史领域的学术盛会。
第七届“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论坛
与会人员合影
第七届“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论坛回顾视频
开幕致辞
在第七届华夏衣裳论坛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主任李当岐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聚焦于“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旨在分享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服装史研究的深入。借此,他提出服饰研究的四点思考:首先,应加强史料挖掘,完善中国服装史文化体系,并与博物馆、考古机构合作;其次,重视跨学科研究,拓宽研究领域,借鉴多学科成果;第三,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及其与儒家、道家哲学的关系;最后,传承与创新并重,助力服装产业发展,结合现代文化追求和时尚理念,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主任李当岐
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马文娟在致辞中代表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作为发起人之一,回顾了论坛自第一届以来的发展历程。她强调论坛在推动中国服装史研究、挖掘服饰文化内涵、探索服饰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她提到,论坛旨在探讨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以及如何让古老的服饰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她介绍了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中华服饰文化重点栏目的贡献。展望未来,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寻找新视角,开发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期待本次论坛能够为中国服装史研究开辟新路径,为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
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马文娟
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王永进在致辞中指出,“华夏衣裳论坛”每届的主题都会根据不同的研究重点、热点和创新点,以及举办地的文化相结合进行设计,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和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研究中心承办,主题为“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他指出,我们一是要讲好华服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一个国家只有充满文化自信,才能行稳致远。二是要传播好服饰美,多交流。三是加强交流,兼容并蓄。服饰的历史不仅是回溯,其面向的也是未来,现代文化追求时尚理念,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我们的服饰文化。最后,他感谢论坛给大家这样一个交流的教会,预祝论坛成功。
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王永进
东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德红在致辞中代表东华大学出版社对出席第七届华夏衣裳论坛的专家和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她强调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既是对以往论坛主题的延续,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是服装史研究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行动。她介绍了东华大学出版社的专业特色,以及其在纺织、服装艺术领域的系列精品图书的出版。她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强国。东华大学出版社将坚持守正创新,为促进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努力。
东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德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对出席“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高等院校服装史论坛”的嘉宾和师生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回顾了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宗旨,强调了服装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不仅是实用物品,也是文化传承和审美交流的载体。覃书记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美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重视,并指出清华美院在艺科融合方面的努力,强调服装史研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研究服饰相关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鼓励大家共同努力,推动国家服装史研究事业的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民族服饰产业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
主题发言
PART1 历史回望,文化传承
“历史与文化”主题单元的学术主持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贾玺增。本单元深入挖掘服装史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呈现出深度与广度兼具的特点。众多学者从不同历史时期、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的视角出发,对服饰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贾玺增以“从差异到融通:中国古代裳裙研究”为题,深入探讨马面裙的历史演变、形制特点及其色彩运用。他详细阐述马面裙从古代到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强调其在服装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表示,马面裙的形制与色彩运用,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制衣智慧与美学追求,深入研究马面裙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服饰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灵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贾玺增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柯以“形制与形象:马山楚墓大袖衣设计解析”为题,介绍了马山楚墓的背景和重要性,指出其出土的服装实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文化的价值。他强调了从设计学角度探讨服装史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团队在研究马山楚墓大袖衣过程中的实验性成果和思考。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柯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冰冰以秦高级军吏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秦代高级军吏俑的服饰特征。她指出,秦代服装制度严格,服饰的材质、尺寸和颜色都有明确规定。通过对比秦代和汉代的文献资料她分析了秦代服装的特点,如直裁的服装样式、严格的尺寸和重量要求等。此外,她还提到了士兵和将领在服装配置上的差异。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冰冰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邹静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安乐如意,长寿无极”文字织锦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这些文字的发现背景和意义,并探讨了这些文字在汉代的特殊文化价值。这些文字是在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碎片上发现的,它们的发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邹静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陶辉以中国传统冠礼为切入点,发表了“以礼服人:传统冠礼服的形与神”主题演讲。她强调,礼是贯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根本,包括行为举止、社会秩序等各个方面,应以礼服人,即通过礼来维持秩序或建立制度。她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五礼和成人礼,强调了仪式感的重要性。最后,她邀请对成人礼研究感兴趣的专家、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陶辉
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石历丽分享了自己参加的两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她从唐代服饰文化的多元融合现象入手,探讨了北方民族的圆领袍如何融入中原传统服饰。她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展示了唐代圆领袍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了圆领袍对后世服饰的影响,指出其在中国服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石历丽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教授牛犁的演讲题目是“民族融合视域下'胸背'的发展演绎”。她通过明代的图像展示了前胸和后背装饰的记载,还探讨了胸背从辽宋夏金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发展。最后,她强调,胸背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文化传承的脉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审美表达。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教授牛犁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崔荣荣的演讲题目是“卓尔多姿:云肩的历史演进”。他通过图像史料展示了云肩的早期形象,还介绍了云肩在佛像、艺伎、宫廷女性和民间女性中的应用,以及云肩的多样形式和装饰工艺。最后,他总结了云肩从佛神形象到汉族女性华丽服饰单品的历史演进,并分享了在巴黎展示的创新设计作品,将云肩与首饰结合,展现出云肩在现代设计中的潜力。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崔荣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臧迎春的发言主题是“中国传统缂丝及其服饰研究”。她介绍了缂丝的品种和制造方法,如本缂、明缂、米缂等,以及勾腔、绕节贯等工艺,还提到缂丝在明清时期的吉祥图案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她通过研究提取缂丝服装的色彩特点,并采访当代缂丝艺术家,探讨缂丝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希望通过研究,让缂丝满足更多人的个性化需求,作为少而精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服务于当代及未来的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臧迎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廖江波围绕主题“明代麻葛纺织服饰形制考”深入探讨了明代麻葛纺织服饰的演变及其形制特征。他通过对明代文献资料和实物的分析,考证了明代麻葛服饰的形制特征,发现明代初期麻葛服饰品类广泛,而到明中晚期则仅局限于单衣夏服或赐服的范畴。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明代服饰文化的认识,也为传统麻葛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廖江波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华梅在发言点评环节中指出,当前研究更为深入,在国潮兴起、汉服流行的背景下,研究者需深入探讨服饰的文化内涵,不应仅停留在表面。她强调考古新发现对研究的重要性,建议研究者关注并利用这些新资料。同时,她也提到了研究方法需与时俱进,鼓励研究者继续深入挖掘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华梅
PART 2 非遗焕新,时尚演绎
“非遗时尚”主题单元的学术主持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宝华。这一单元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与创新,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与实践性特点。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鹤通过“非遗在公共艺术及装置艺术中的时尚转译”主题发言强调了装置艺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在时尚领域的应用趋势。他介绍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装置公共艺术如何对时尚进行转移,并特别关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本民族特色服饰作为文化承载物的研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迎军的发言主题是“设计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多维探索”。他首先从服装设计师的身份出发,分享了两个案例,展示了如何从设计学的视角对非遗传承进行实践和思考。他指出,非遗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不仅限于中国,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对于以手工技艺精湛和智慧融合形成的非遗,需要新的要求和表现形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迎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的演讲题目是“非遗语境下的蓝印花布服饰传承和应用”。他详细介绍了蓝印花布的历史背景,还讲述了一代一代人传承的故事。他提到,目前有五本关于非遗染色的图书即将在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为研究蓝印花布提供了珍贵资料。谈及蓝印花布的应用,他强调其在服饰、家居、文创等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潜力。并热情邀请大家前往南通蓝印花布研学基地,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
中法时尚服装设计中心陈巍通过主题发言“中国草:苎麻可持续性和创新设计”深入探讨了苎麻这一传统材料的现代价值。她指出,尽管苎麻产业面临污染重、生产效率低、产品档次低等挑战,但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她结合自身在商业设计一线的经验,提出了通过创新设计、提升工艺、打造品牌等方式,推动苎麻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她呼吁更多设计师和产业界关注苎麻,共同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
中法时尚服装设计中心陈巍
PART 3 色彩探秘,美学解读
“传统色彩”主题单元由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崔荣荣主持,这一单元致力于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研究、传承与应用,展现出系统性与审美性的显著特点。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中心教授肖世孟以“色彩象征的形成研究——兼论'中国红'的多重涵义”为题,深入探讨了色彩象征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他指出,色彩象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基于视觉联想,还受到宗教、宇宙秩序、制度传统和理念赋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强调,要理解色彩的象征含义,必须回到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并呼吁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中心教授肖世孟
汕头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彦青的发言主题是“物色之间:清宫衣、法衣配色观念逻辑”。他提到,清代宫廷服饰的配色遵循着“上正下杂”的原则,即上半部分采用正色,下半部分则采用杂色。这种配色方式不仅体现了等级制度的差异,也展现了视觉上的统一与和谐。随后,他分析了法衣的配色观念并强调了色彩符号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必须超越表面的色彩认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
汕头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彦青
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副研究馆员章新的发言主题是“紫气东来——清代紫色尚流变”。他详细阐述了清代紫色在服饰和宫廷文化中的演变及其象征意义。他指出,清代宫廷服饰的配色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紫色作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常常出现在皇帝和贵族的服饰中。例如,皇帝的龙袍、贵族的官服等,都采用了紫色作为主要色调。此外,紫色还常常与其他色彩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紫色在清代宫廷中的流行,一方面与清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有关。
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副研究馆员章新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李芽从生活化妆、舞台化妆和戏曲化妆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妆容文化中的色彩现象及其背后的观念。她指出,生活化妆主要以白色为底色,红色为胭脂,黑色为眉黛,这三种颜色构成了生活化妆的主流色彩。随后,她还分析了舞台化妆的色彩特点,并详细阐述了中国戏曲化妆的色彩特征。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李芽
PART 4 民族融合,时尚再生
“民族时尚”主题单元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迎军主持,这一单元聚焦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挖掘、保护与时尚转化,呈现出多元性与独特性的特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宝华以“民族民间艺术遇见现代艺术设计”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传统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动力,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设计师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他指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可以产生出全新的视觉体验和设计理念。他通过自己的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宝华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张成义以“白山黑水朝鲜族民俗信仰历史渊源与时尚表征”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朝鲜族服饰的文化背景和时尚价值。他详细阐述朝鲜族服饰的类别和特点,强调朝鲜族对白色的喜爱,以及服饰中体现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七彩艺等文化元素。他认为,朝鲜族服饰不仅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具有独特的时尚价值。他通过展示朝鲜族服饰在现代时尚领域的应用案例,说明朝鲜族服饰的元素和风格如何被国际时尚品牌所借鉴和融合。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张成义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永进的发言主题是“民族元素在运动装中设计应用——以中国国家射击队服为例”。他首先介绍了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为国家射击队设计的比赛专用装备,强调了设计过程中对运动员需求和文化传承的考虑。他指出,运动装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功能性需求,同时传递民族文化和精神价值。随后,他通过多个国际运动会的案例,展示民族元素在运动装设计中的应用,鼓励设计师们在追求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创造出既实用又具有文化内涵的运动装备。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永进
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李海兵的发言主题是“中国汉剧剧装可穿戴形制分类研究”。他强调了汉剧剧装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认为剧装不仅是演员的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他详细介绍了汉剧剧装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蟒袍、靠、褶、衣等五大类,以及它们在剧中的具体应用。随后,他介绍了团队在汉剧剧装数字化方面的研究,包括3D建模、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还展示了团队设计的现代服装,这些服装灵感来源于汉剧剧装,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
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李海兵
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教授张宁通过“客家服饰文化影响下台湾赛夏南群服饰变迁”主题发言指出客家服饰作为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强调客家服饰在迁徙过程中的演变,以及其在台湾赛夏南群服饰中的体现。他还探讨了客家服饰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认为客家服饰的设计元素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借鉴。随后,他介绍了团队在客家服饰数字化方面的研究,包括3D建模、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
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教授张宁
以“民族时尚的国际化与当代性”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将会议推向高潮。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何清俊担任圆桌论坛的学术主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何清俊
张志宇、孙恩乐、马文娟、周锦、周德红六位专家学者就民族时尚的国际化发展、当代性表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东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德红介绍了东华大学出版社在AI技术与服装设计结合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展示视频,直观地呈现了AI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东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德红
她特别提到,由贾老师团队编写的AIGC图书刚刚出版,该书汇集了多位专家的智慧,历时一年精心筹备和修改,将为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服装设计》
主编:贾玺增
著者:邓云 毕然 丛小棠 崔苗 贾玺增
东华大学出版社
山东省设计师协会会长周锦在圆桌论坛上分享了她在民族服饰文化国际化与数智时尚领域的实践与思考。她详细讲述了自己二十年来致力于收藏明代和清代服饰,并在2015年开始创办书院,将诗书礼乐和中国的国色融入服装设计的历程。她特别提到2019年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举办的“中国的锦绣”发布会,以及随后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包括职业设计师的参与和国际化媒体的广泛关注。她还强调了数智时尚在推动民族服饰文化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分享了举办中国国际滑步设计大赛的经历,以及如何通过这一平台挖掘和扶持优秀设计人才。
山东省设计师协会会长周锦
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马文娟在发言中指出,我们身处数字时代的潮头,应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她提到东华大学期刊中心一直关注前沿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脑机结合等,并已在相关领域刊发了一些研究成果。她认为传统是根基,需要在挖掘和提炼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推动和创新。她提到近期正在策划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板块,并已邀请多位专家参与。最后,她呼吁在座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和挖掘相关领域,共同推动民族服饰文化的国际化与数智时尚的发展。
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马文娟(中间)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孙恩乐在发言中探讨了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在国际交流中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数字化时代下的新发展。她通过广州大披肩和潮州通锦绣等具体案例,说明这些刺绣艺术如何适应海外需求,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谈到数智时尚时,她强调AI技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数字面料的四个关注点:以哲学为统领、坚守道德和伦理底线、提高设计师的审美和综合能力、以及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和抢救。此外,她还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华夏衣裳研究的持续深入。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孙恩乐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张志宇分析了文化竞争背后的经济逻辑,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民族服饰文化将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谈到数智时尚时,他指出,数字技术是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PS等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来说是一大冲击,AIGC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同样对服装设计和教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他表达了对未来变化的期待,并希望能积极参与其中,推动民族服饰文化在数智时尚领域的创新发展。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张志宇(中间)
PART 5 科技赋能,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主题单元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琼主持,这一单元探索了科技与服装史研究、服饰设计与文化传播的融合创新,具有前瞻性与变革性的特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悦探讨了数字技术在传统纺织服装设计、传承保护、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应用。她认为,技术的迭代和材料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因此文化传承是传承发展的核心。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她与清华大学机械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利用图像识别、数字计算、模型设计等方法,对具有可编程特性的传统手工色织面料及其制造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播和复原。在当代应用方面,她通过两个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悦
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邵唯晏探讨了AI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及其对设计流程和范式的影响。他首先强调了AI在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自己的团队在设计应用AI方面的实践和思考,接着探讨了AI在设计领域的三个核心主题:与时俱进的AI趋势、创新设计的新典范以及面对AI的人性关系态度。他认为,AI的介入使得设计师有可能在设计范式上实现转变,从传统的形式、风格、资讯等转向关系过程、理念、策略方法等更高级的设计思考。最后,他总结了AI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并鼓励设计师们积极探索和实践AI在设计中的应用。
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邵唯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李策在“人喻工物:工艺参数介入的AI时尚设计”主题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在2019年设计上海做技术支持的机械臂激光印染项目,展示了如何利用AI技术控制激光在鞋子上进行印花,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处理和机械臂路径优化来实现高精度的花纹打印;还介绍了混凝土柔性浇筑项目,探讨了如何使用柔软的织物作为混凝土模板,以实现柔软的质感;并分享了AI在前期沟通阶段的应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李策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吕钊的演讲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再现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服饰。他以榆林19窟凉国夫人礼佛供养像为例,详细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服饰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如何利用软件进行图案和纹理的复制,以及如何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服饰的实物制作。他还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吕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肖榕的发言探讨了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情感因素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她指出,尽管AIGC技术在时尚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在创意和情感表达方面仍无法完全替代设计师的角色。她通过分析AIGC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如生成效果图、虚拟试穿和消费者需求洞察等,强调了情感联结在设计观念形成和服装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她还提出了“情感连结主导的设计方法”,强调通过情感共鸣和想象力构建设计概念,打破技术的冷漠性,实现人本视角的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肖榕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毕然的发言主题是“数字虚拟人物设计的中国风格构建”。她介绍了自己在数字角色设计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刺杀小说家》中的赤发鬼和《封神》中的雷震子等角色。她强调,这些角色的设计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尝试在数字造型中融入中国元素。随后,她分享了在数字虚拟人造型设计中的实践案例,包括《红楼梦》数字化造型设计和舞台服装设计等。她认为,设计师需要利用新技术,将创意和文化内涵以更快捷、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毕然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余一萌的发言主题是“可控的随机:生成史人工智能介入下的数字服装设计流程探索”。她指出AI可以在服装设计、生产和传播三个环节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设计和传播方面,AI的核心算法基于数据、文本和图像影像,因此更适合在设计和传播层面介入。在数字服装设计流程探索方面,她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并强调,AI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需要结合3D设计和其他技术,以实现更可控的图像和设计效果。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余一萌
第七届“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交流。专家学者们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出发,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为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历史文化的挖掘到非遗时尚的探索,从传统色彩的传承到民族时尚的展现,再到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的赋能,本次论坛内容丰富,成果丰硕。相信本次论坛的交流与探讨,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焕发更加耀眼的光彩、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强文化自信贡献了积极的力量。